双十一半价是真的吗(揭秘双十一背后的套路)

双十一就快到了,想必很多朋友的购物车都已经加满了。

但双十一真的更优惠吗?这不禁让谱蓝君想起了年中的618。

上次618活动大促,我寻思着趁便宜囤些日用品。

一看,跨店满199减20,有些满200减30,也还好嘛,相当于85折或者9折。

当然,商家本身在定价上也会有所折扣。

不过跟同事的一对比,发现我跟大家在618买的同件商品,居然不同价格??

为什么双十一给你的优惠价和别人不同?揭秘背后的套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来618并不仅在6.18当天举行,早在5月24日晚上就开始预售付定金了。

好吧,捡便宜都赶不上热乎的。

早几年的双十一或者 618,都是实实在在的五折或者直降。现在的电商大促,又是预售、养猫、又是叠加满减、定金膨胀,今年还增加了直播间红包叠加,想要获得优惠必须付出大量时间,简单直接的大降价促销真的回不去了吗?

答案是肯定的。

大家拭目以待今年的双十一好了,各种规则只会更复杂。

无形中,我们被商家“内卷”了

促销就是买家要优惠,商家要销量。买家参加618是为了少花钱,商家参加618就是为了多赚钱。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比如家里没抽纸了,在同品牌同类型产品的选择中,不管是某东还是某宝,决定购买的主要因素是定价,也就是“谁便宜我买谁”。

而对商家来说,定价低了,影响利润,价格高了,造成目标顾客流失。

为了避免无意义的价格战和行业内卷,他们决定反内卷,实行一种新的策略——“价格混淆”。

简单来说就是把定价规则进行复杂化,让买家不能比价,或者说比价变得异常困难,从而达到买卖双方之间一种微妙的平衡。

还是同品牌同类型的抽纸:

一个选择是24包150抽69.9元,第一份减5元,第二份减25元;

另一个选择是120抽30包79.9元,可叠加满199-50。

虽然都是优惠,你能立马做出选择吗?

通过价格混淆,买家虽然很难买到最优惠的商品,但能买到较优惠的商品。

而商家也可以借此回避了同行之间无止境的价格竞争。一个商家不可能只售卖一种商品,损失的部分利润也可以通过适当提高其他商品的定价来弥补,问题不大。

不过,套路的作用也会慢慢减弱。买家越熟悉规则,搜寻成本成本越低。一旦买家熟悉一种模式,套路就得更新升级,不然就达不到“价格混淆”的效果。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以后的类似618,双十一这种全民大促的优惠规则会越来越复杂。大家看每年某宝平台红包的玩法和规则一直在变就能理解了。

对平台来说,如果规则太明显让买家很容易就看出两种平台之间的差距,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所以他们必须设置复杂的游戏规则、不断变换玩法,让消费者无从比较,强化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不知不觉,我们已经被平台分类

之前双十一的时候咱们也有说过,618、双11等促销实际是大型的一场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并不是贬义词,实质上就是商家或个人利用信息不对称对商品和服务进行区别定价的行为。

每个消费者在电商的后台都是一个个相似的ID,核心问题是如何对消费者进行区别定价。

说白了就是给普通人卖便宜点,给不在乎钱的土豪卖贵点。当然不能做得太直白,有钱人也并不都傻。

众所周知,每个人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价值是不同的。我们和盖茨在1小时内创造的价值肯定是不能比的。

平台和商家通过设置足够长的等待时间,复杂的优惠策略,让买便宜的东西成为一件花时间的事情。

时间金钱换算比低的人,更倾向用时间来换取优惠力度,更乐意去计算复杂的优惠叠加,参加平台或者商家的分享、叠楼或者养猫活动。

用户得到了优惠,平台获得了量的流量,商家也扩大了用户人群,提高了品牌知名度。

而像我这种不知道预售的傻憨憨,又或者是懒得花时间去省这点小钱的大佬们,就不会参与预售、叠楼养猫、分享好友领券等活动,就只能享受到一点点优惠。

根据用户背后的行为给出不同的优惠策略,个性化营销和推送,避免了统一降价带来的利润损失。

如何理性看待618

生活中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逛商场之前已经做好预算,制定购物清单,最后却买了一堆不是清单上的东西。本来只想买一双鞋子,最后却买了新的裙子、包包、饰品来搭配。

太阳底下无鲜事,300多年大洋彼岸的哲学家狄德罗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某天,朋友送他一件质地精良、做工考究的华美睡袍,他爱不释手。可当他穿着华贵的睡袍在书房走来走去的时候,问题就来了。不是觉得书房家具破旧不堪,就是觉得装修风格不对,就连日常使用的书桌也变得格格不入。为了与睡袍配套,他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书房。

他真的需要一件华美的睡袍吗?还是他的生活一件被这件华丽的睡袍绑架了,在短暂的满足后,新的睡袍只能带给他无尽的烦恼。

“事实上,一个人为维持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物品并不多。超乎此的属于奢侈品。他们固然提供享受,但更强求服务,反而成为一种奴役。”

每年的618、双十一声称全年最大优惠力度,不买等一年,其实是对准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损失厌恶心理。

不管多大的折扣力度,购买之前一定要审视自己的需求。买自己真正需要的,对自身发展有帮助的商品,而不是购买商品代表的价值符号。

像谱蓝君在这些大促中基本就只会买洗衣液、抽纸等必需的日用品,一是这些确实是必须要用到的商品,二是大促时确实比平时便宜些。一年就买6.18、双11两次,就够用一年的了。

无目的地浏览平台推荐,真的会把钱包掏空。

实在想趁大促购物愉悦一下自己的话,可以在选购前先给自己定下用来购买愉悦的金额,比如无论看中多少东西,我只能花2千元来购买非必需品。

其实谱蓝君看到新手机也会想买,但只要转念一想,这手机明年就会变旧、折价,但如果我省下这笔钱,即使只存银行定存,到了明年也一定是增值的。这么一想,就忍住了。

最后

2020年天猫618消费季平台累计下单金额达6982亿。今年抖音、快手等直播带货蓬勃发展,数据只会不断被刷新。买买买似乎已经成为全民的狂欢。

一大部分原因是随着社交媒体不断普及,收入差距的现实被不断放大,当少部分的人日薪成为绝大多数人一辈子也无法达到的收入时,大家会弥漫在焦虑、挫败等负面情绪中,从而转而比照更高层次的消费群来消费以麻痹自身。

他们已经不关心拥有了的东西,只需要更多所谓彰显和证明自己的商品。尽管有时也担心钱不够花、买不起想要的东西,却仍然在不断拔高对“高品质生活”、“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心理定位。

最后的结果是,在真正能改变生活、极大影响人生幸福感的支出上变得锱铢必较。比如保险、孩子上大学用的教育基金、养老规划。

漠视风险,最终会被风险教训。投资是这样,生活也是这样。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开始存钱并及早投资,这是最值得养成的好习惯。——巴菲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2-04-23 11:23
下一篇 2022-04-23 11:38

相关推荐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返回顶部